七宝散记
- 发表于 文章
- 浏览 471
- 评论 1
今年上海的秋似乎较往年来得早,一场大雨将炎热的夏天过早地浇凉,处暑过后,天气呈现原本应出现在中秋以后的天高气爽,酷热消褪,凉意沁人。
早先听闻上海有个千年古镇,却一直未曾探访。对于一心想感受古迹质朴气息和文化熏陶的我,近水楼台却没先得月,实是人生一大憾事。临渊羡鱼了半年多后,这次终于如愿以偿,带着访旧怀古的心境游赏了坐落于上海闵行区中部的古镇——七宝。
七宝古镇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蒲溪小志·风俗》篇载:“七宝僻在东南,自成市镇,士习诗书,农勤耕织;百工商贾,各务正业,安分守已。”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的沪西一方宝地。几乎所有的古迹名胜,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传说,以增添景点的文化氛围和旅游观赏价值。七宝,是因为在民间流传着“七件宝”之说:飞来佛、氽来钟、金字莲花经、神树、金鸡、玉斧、玉筷。也许是沾了这“七宝”之光,七宝古镇人满为患,窄窄的小巷里游客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美食、服装、小饰品排满了小巷两侧,鳞次栉比的阁楼,加之古色古香的店牌,琳琅满目,叫人美不胜收。老板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游人的喧哗遍布大街小巷,夹杂着氽钟楼里不时传出的钟声,整个古镇热闹非凡。个性安静的我终究感觉与这局面有点格格不入,便随着络绎不绝的人流移动穿巷过桥,无暇顾及欣赏具有江南古镇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闪身步入了古镇八大景点之一的老行当。
入门,左拐,上楼梯。眼前形景突然一暗,往事如倒带一般,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时期,时间就那么定格在一个个瞬间。一件件略显桑锈的老行当,如同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在我眼前重现。这块占地500平米的老行当,拂去了历史的尘封,让那些渐行渐远然而却曾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老行当,比如编织、农家厨房、鸡舍、作铺、衡器店、爆米花、竹器坊、圆木坊、铁匠铺、馄饨摊、弹棉花、裁缝店、花灯社等手工作坊浓缩提炼后在这里重现,勾起我无限的陈年往事。
我在一老行当前伫足良久。眼前是略显生锈的火炉,架上是中间大两头小形似橄榄的手摇式锅炉,极为逼真的蜡像老人右手摇炉,左手拉小风箱,旁边地上是一个装爆米花用的大麻布口袋。此形此景,打开了我童年的记忆之门,我仿佛看见儿时与伙伴们围在爆米花老人身边,双手捂着耳朵看锅炉随着“砰”的一声巨响中飞起的雪白米花,然后疯抢着满地的爆米花,直往嘴里塞,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女友看见我站着发呆傻笑,轻轻地推了我一下,我方从记忆回到现实中来。爆米花在我童年时家乡很流行,每年秋收后都有从远方来的爆米花老人——将锅炉一架,置干燥玉米于其内,手摇锅炉翻滚加热,加热至一定气压开盖,使有巨大压力的热空气与玉米同时爆出,玉米即膨化,成“爆米花”,其味香甜无比,方圆百米之外都能闻到。
一件件老行当,指引着我的脚步向着旧式的时光追寻而去。我们继续前行,墙角的弹棉花吸引了我。只见老人弯着腰,背上插根钓鱼杆似的小弯竹竿,手持一把“大弓”,弓系于竿顶,悬吊在他胸前。老人一手握住弓背,一手拿木棰敲打弓弦。看着弯弓,儿时的记忆再次展开。恍惚中,弓弦筋绳随着老人灵巧的手上下翻动,杂乱的棉花被震松弹泡,白花飞舞,耳边传出“嘭嘭,啪啪,嘭嘭啪啪……”愉悦的声音。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过后,棉花趋乎平整,看来老人的弹棉工作快接近尾声了。然后经过多次的压、磨,一整套工序下来,一条暖暖的棉被就产生了。如此弹出的棉被盖着贴身,极其厚重耐睡,小时候家里请“弹棉郎”弹的棉被至今仍然存在。在我负笈远行时,母亲总让我背上两床棉被,它们一直伴随着我,直至毕业仍完好无缺。可惜离校时我将它们丢在了学校。
在我们下楼时,一位老人游客还兀自站立在竹器坊前,表情肃穆,若有所思。就如我们小时候曾经历过的黑白电视、露天电影般,也许老人家年轻时曾经编过竹器,如今生活中它们都已成过往云烟,然而这些似曾相识的老行当,却收藏在古镇一隅,让我们多年以后能够在他乡再见,就像回到了那段已经逝去的年月。触景生情,自然少不了一番怀旧遐想。
出老行当,游罢蟋蟀草堂,我们来到了周氏微雕馆。检票,拾梯而上,就感觉进入了一个艺术的殿堂,馆子四周和中间玻璃柜里成排地摆放着精巧玲珑的微雕艺术品,有微雕石壶、印章等。根据右边墙上字挂的介绍,微雕大师周长兴在八十年代制作各种石壶近两百把,其代表作品有朽木提梁壶、葫芦提梁壶、三友束紫壶、母子壶、井栏壶、南瓜壶和翡翠壶等。石壶兼具实用性、观赏性及收藏价值,曾在上海、香港、日本横滨等地展出,引起极大轰动。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细细地逐个欣赏着,内心很激动——柜子里罗列的一件件艺术品,无不富有生动的造型,有的如老树盘根,有的如朽木枯桩,有的如竹节老干,形态各异,布局奇巧,极其逼真;大则端庄沉稳,小则玲珑剔透,颇具个性。一件件雅致的作品,掩映在水晶玻璃和流光溢彩的灯光中,让人流连忘返。
还没从巧夺天工的石壶中缓过神来,在女友的催促下,我们顺着木制楼梯上到三楼。上罢楼梯,“红楼微雕陈列厅”七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望着那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我立时仿佛进入到曹雪芹笔下的怡红院、潇湘馆、大观楼等场景,书中的彩陶文化、青铜文化、瓷文化、玉器文化、茶文化及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等室内陈设以5:1、10:1、20:1等不同比例微缩雕刻在方寸之间。站在壁窗前我不禁感慨,周氏通过自己的创作,将偌大一部古名著《红楼梦》书中室内陈设的描写,变成可以玩赏触摸的实体,使其得到形神兼备,极富意趣的艺术表现,其构思的独特,浩大的规模气势,实在是让人惊叹折服。
在陈列厅东面壁柜里,摆放着一块块形状各异的玉石,上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极细的《红楼梦》文字。我凑前仔细地看了看,肉眼根本没法分辨其中的内容,只有通过玉石前的放大镜,方可辩识。据了解,石刻《红楼梦》全文100万字,成为中国第一部名副其实的“石头记”,其由周长兴之女周丽菊刻在大小不同、巨细不一、色质各异的280块名贵采石上,历时2年完成。望眼过去,整部作品如同一座微型碑林,其石料千姿百态,生动地再现了曹雪芹“石头记”深邃的意境。一部古代宏伟巨著,就这样被周氏父女浓缩在方寸之间,彰显于一室之内,每一件作品的精致和匠心独具,无不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旅游归来,我感触颇多,素有“十年上海看浦东,百年上海看外滩,千年上海看七宝”美誉之称的七宝古镇给我的心灵上了一堂无声但有形的历史课。在上海这座充满浓烈现代化文明气息的大都市里,“城中之镇”的七宝就像一部时光穿梭机,把我的思绪急速地带回童年往事中,返璞归真,激发了我心中的那股绵绵乡绪,让我感觉无比温馨和亲切。更庆幸的是,在周氏的带领下,我来到了清朝,有幸融入了曹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旷世之作《红楼梦》情景,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憾。
原载2008年10月1日第8期《正泰》杂志:
http://chint.com/zh/index.php/about/magazine_detail/id/13747.html
阅读全文